新闻公告
<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 农业新闻网.中国 农业新闻.中国 中国农业新闻网.cn 农业新闻网.cn 农业新闻.cn 中国农业新闻网.com 农业新闻网.com 农业新闻.com 均为中国农业新闻网所有,谨防假冒>

农业头

强化中华美育精神实践,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作者:胡燕(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民俗学会副会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强调了人才培养、精神富有的重要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正是一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美学精神,通过美育陶冶情操、塑造心灵、培养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强调,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强农兴农”强调培养学生的产业服务能力,而“知农爱农”则指向农林人才的价值观培育。这一育人目标的出发点即让学生深刻理解涉农学科的重要性,培养其对农学学科的热爱,中华美育精神教育是实现这一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推动育人导向发展的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必须从历史、理论与现实三重维度厘清新农科建设与中华美育精神之间相互促进与融合的逻辑进路,针对现阶段中华美育精神教育存在的教育理念更新滞后、传统培养模式弊端突出、教学方法相对僵化、脱离教学目标导向、文化素养较为缺失、美学文化亟待挖掘等困境,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文化内容等方式,找到契合新农科建设需要、满足当代青年大学生需求的中华美育精神教育路径,更好地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助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中华美育精神教育的教学体系
农林类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擦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鲜亮底色,将立德树人任务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优化顶层指导设计,捋清中华美育精神教育的工作思路与重难点,统筹学校中华美育精神教育开展工作,解决好“抓什么”与“怎么抓”的系统问题。首先,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农林类高校必须明确中华美育精神教育在新农科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设定中华美育精神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等,为教育教学提供清晰的方向和指导。其次,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遵循美育特点,突出价值塑造。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动新农科与新文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教学,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将中华美育精神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加强对相关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再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要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员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塑造人格魅力,涵养美育情怀。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美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活动,鼓励教师进行美学研究和探索,显著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集合学校教师力量,成立美育教育工作小组,定期召开美育精神学习分享会,培养教师的艺术鉴赏能力,重建美学的价值性追求,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而塑造可持续的审美生态。最后,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强化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充分借助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力量,将农村景观、种业文化、农田艺术和乡村建筑纳入教育内容,带领学生深入农村感受和体验传统工艺和非遗的魅力。鼓励学生陶冶性情,学会欣赏自然和乡村美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学的意义和价值。
拓宽教育渠道,构建中华美育精神教育的数字教育平台
当下涉农高校美育的课程内容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形式,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美学教育方法论,在美学领域的造诣不够深厚,导致其不注重尝试探究式学习、数字化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美育效大打折扣。新时代的农林类高校应该积极利用外化数字样态,探索中华美育精神教育形式的改革创新,将美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线上美学教学与线下美育实践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体验感与获得感。
因此,一方面要打造精品在线课程。农林类高校可以制作和开发包括视频讲座、互动讨论、在线测试等多种形式的中华美育精神教育在线课程,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进行推广,打造艺术课程活力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展现学生自信和风采。另一方面,着眼搭建数字化交流平台,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在校园内搭建数字化学习与教育矩阵,持续建设好高校中华美育精神教育数字资源库。促进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索运用云展览、数字文博、虚拟演出、全息技术等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借助“数字农史课堂”,以云端共享、云传播等形式,扩充中华美学教育题材,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AR、VR等信息技术将美学文化和技艺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实现多屏合一。此外,开展数字化实践教学也是构建数字教育平台的创新之举。农林类高校可以开展虚拟实验、数字艺术创作等数字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字化技术的魅力和应用价值。同时,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华美育精神的实践化发展,让学生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体验和感受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创新文化内容,丰富中华美育精神教育的教学内容选择
加强学生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华美育精神和新时代学生培养的现实需要。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精神文化生活既包括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涉及礼仪、道德、品德等素质培养。农林类高校应积极创新文化内容,丰富中华美育精神教育的教学内容选择。首先,考虑引入多元文化元素。通过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在内的美学文化思想纳入到美育教育中,以丰富中华美育精神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挖掘和传承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三农”美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其次,要关注和贴近时代主题。结合当前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粮食安全、农业强国等时代背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等时代主题融入中华美育精神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意识。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以美育美的催化与规训中使学生们体会“三农”发展中的中华美育精神的丰富内涵。三是传承中华农耕文明。中华美育精神教育融入新农科育人体系还需立足学科定位、凸显学科特色。耕读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弘扬“耕读传家”理念的重要抓手,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开展农耕教育场景化教学。强化榜样带动,开展师生、校友等优秀代表人物讲座访谈,讲述耕读教育生动故事。坚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通过举办耕读教育主题图书展、文化作品展,鼓励和引导师生创作耕读文化作品,将农耕文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校园内营造“勤耕重读”的理念,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三农”、投身“三农”,真正做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总之,新时代需要新农科,新农科建设离不开中华美育精神的滋养。中华传统美育精神对于学理性较强的农科建设高校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益补充。我们要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引导中华美育精神教育与新农科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推动涉农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坚定学农为农初心,勇担强农兴农使命,真正扎根农村、奉献农业、服务农民的时代新人。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用户评论
      请对您发表的言论负责,谢谢合作。本站文章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之站长,以便及时处理
      本站发表读者评论,并不代表我们赞同或者支持读者的观点。我们的立场仅限于传播更多读者感兴趣的信息。
发表评论
您的姓名:
评论正文:
 
农业头
更多